1.一块大洋等于多少元

2.三月一日的今天发生的历史

3.上海弄堂

4.上海的弄堂的作者介绍

5.黄石公园——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

一块大洋等于多少元

上海公园1872-上海公园1872什么时候交房

20世纪前半期,我国一块银圆(或国币)的实际购买力如何呢?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价来计算。但一方面,物价随年月的变迁而变迁,另一方面,物价又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我们只能做一个大概的描述。

以大米、猪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场的价格为例:

1872年上白米为每旧石(音担)2.7银圆,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1旧石=10斗=160旧斤=177.7市斤(许多人通常误认为1石=100市斤是搞错了),就是说当时每斤上白米价格为1.5分银圆。这时期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1百多元。

1901年米价为每旧石4银圆,也就是每斤2.2分钱。这时期的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银圆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棉布每市尺1角钱,1银圆可以买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钱,植物油每斤7-9分钱;食盐每斤1-2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9.5银圆,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2分-1角4分钱,1银圆可以买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食盐每斤2-3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0.2银圆,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钱;或者说,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大约2角-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5分-1角8分钱,1银圆可以买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钱,植物油每斤2角钱,食盐每斤3-5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0—35元左右。

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高出大约10-20%,一般说来,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价更比乡镇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由此,我们对于清末民初一块银圆(或国币)的价值可以得到一个具体的概念。

〔附注〕历史上猪肉价格的比较资料

2002年9月8日陶世龙先生看到我关于《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的研究文章,以及《鲁迅一生挣了多少钱》以后,在互联网上提供了以下补充资料:

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中,记录1912—1924年北京市的物价。当时北京的猪肉价格,1913年是每百斤11圆7角;1916年有所上升,每百斤13圆3角;

那时的1斤(老秤)合596.82克,现在1斤(新秤)合500克。所以老秤1斤约合新秤1斤2两。

北京1913年猪肉每百斤(老秤)11圆7角,合每斤(新秤)约1角银洋;

1916年猪肉每百斤(老秤)13圆3角,合每斤(新秤)1角1分银洋。

由此可以计算出——

鲁迅1913年1月薪俸220银圆,可购买猪肉1122千克,即今秤2244斤;

1916年1月薪俸300银圆,可购买猪肉1346千克,即今秤2692斤。

又,陶先生举出当时李四光为答复鲁迅说他在京师图书馆当副馆长一事所作的说明;这副馆长一职的月薪是500银圆,但他只支取一半,还有一半捐给图书馆了;其实不捐也是可以的。所以当时教授的实际收入要比每月2000多斤猪肉还要多些。难怪鲁迅在北京居住的15年间,能花上相当26000斤猪肉的钱去购买图书资料,另外还买了住宅。

现在(2002年)北京的猪肉每斤价格是5元到7元之间。当然,货币购买力不应仅仅以猪肉一项的价格来计算,而应以多项生活用品的综合比价来计算。可见,陈明远估算民国初年(1912—1919年)的1银圆平均购买力约相当于今人民币50元,还是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的,甚至是比较保守的数字;因为当时北京市的物价比上海低廉10—20%左右。

三月一日的今天发生的历史

138年——张衡研制的候风地动仪观测到陇西发生地震。 震旦学院原址——徐家汇天文台

286年——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授予马克西米安“凯撒”称号,立其为同朝统治者。 293年——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分别任命伽勒里乌斯与君士坦提乌斯·克洛卢斯为副帝,四帝共治开始。 1562年——法国瓦西大,1200多名新教徒(雨格诺教)被。 1815年——拿破仑返回巴黎复辟,开始百日王朝的统治。 1872年——黄石国家公园在美国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 1903年——上海震旦学院开学[1]。 1905年——日俄战争奉天会战结束。 张衡

1909年——美国极地探险家彼利探险北极。 1912年——美国人艾伯特·巴里世界首次跳伞成功。 1914年——我国加入万国邮政联盟。 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占领了苏维埃俄国的基辅。 1919年——朝鲜爆发“三·一起义”,反对日本占领,要求朝鲜独立。 1922年——香港英军突然袭击罢工工人,制造沙田惨案。 1923年——孙中山重新成立大元帅府。 1925年——国共两党召开反对军阀政治分裂会议。 1926年——黄埔军校扩为中央军校。 戴克里先

1932年——日军再次发起猛攻,第十九路军撤退,淞沪战事结束。 1934年——溥仪在长春就任“满洲国”皇帝。 1935年——日本疯狂掠我国。 1945年——阿拉伯国家联盟成立。 1947年——宋子文因黄金风潮被迫辞去行政院长。 1948年——主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1949年——全国学联于北平成立。 1950年——富克斯泄露核机密被判14年徒刑。 1950年——蒋介石在台湾宣布恢复总统职位。 1954年——第一枚真正的氢弹试验成功。美国在太平洋的比基尼珊瑚礁上试验了第一枚氢弹,其威力是1945年投向日本广岛的500倍。 1955年——中央发出《关于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指示》。 1955年——新版人民币从今日开始在全国发行。 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创立。 1958年——中国高等军事学院开学。 1961年——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和平队建立。 1962年——英国在北非的最后一个殖民地乌干达实行内部自治。 17年——中央决定成立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 1982年——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在全国展开。 1982年——《人民日报》公布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1982年——苏联发射的“金星13”号行星际自动站到达金星,它的下降装置在金星表面软着陆成功。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生效。 年——中央、院转发《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 1996年——《》画册出版。 1996年——在亚欧会议上发表讲话。 宋子文

19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1998年——“神医”胡万林被揭穿。 1999年——弗兰克·姆拜尼马拉马就任斐济武装部队司令。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反洗钱法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2003年——嫦娥工程正式启动。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施行。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正式施行 2007年——澳门正式停用所有旧式电话号码。 2008年——上海市对外白渡桥进行移桥大修,并预计在2009年3月左右完成大修后恢复原位,届时桥的寿命将有望再延长50年。 2008年——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对伊拉克进行访问。这是自1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国家元首首次出访伊拉克。 2008年——以色列空袭加沙,造成2名以色列士兵和至少52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2009年——拉西瓦水电站开始下闸蓄水。 2009年——第14届东盟首脑会闭幕。 2009年——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实现了预期目标,为中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00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在台北圆山饭店面对媒体热情握手,标志着故宫文物迁台60年后,两岸故宫正式实现了高层互访。 2009年--迪士尼画册《赛车总动员》创刊。 2012年——芬兰当选总统绍利·尼尼斯托在芬兰议会大厦正式宣誓就职,开始他为期6年的总统任期。

上海弄堂

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多少个故事,多少个典故,多少个名人,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与亭子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弄堂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弄堂,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然而,它又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又或多或少地带有外来的建筑景响。

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

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要觉得很遗憾。下午时

候,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上就

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入口,门楣上写着什么里,有的在骑楼的下面写

着1902,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临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深

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去的车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

弄堂里。

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小得不能让人置信的店面里,千丝万

缕地陈放着各种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本市邮政用的邮票,

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人们穿着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

以跑出来买。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

拖鞋,在弄堂里人们是不见怪的。小店里的人,常常很警惕,也很热心,他开着一

个收音机,整天听主持人说话,也希望来个什么人,听他说说,他日日望着小街上

来往的人,弄堂里进出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能算得上阅人多矣。

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

体面后面的生活。上海人爱面子,走在商店里、饭店里、酒吧里、公园里,个

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

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传出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

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

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这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你看

见路上头发如瀑的**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用诗芬在洗

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乓地敲着

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橡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

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子的奸商。

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老太太总是比较沉默,老先生

喜欢有人和他搭话,听他说说从前这里的事情,他最喜欢。

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还有上海人对它的重视以及喜爱。这

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从十八世纪在外滩附近有了第一条叫“兴仁里”的上海

弄堂,安详实用,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就在上海人的生活里出现了。

19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在老城厢起义,上海人开始往租界逃跑,

在租界的外国人为了挣到中国难民的钱,按照伦敦工业区的工人住宅的样子,一栋

栋、一排排造了八百栋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发端,到1872年,玛意巴建起

上海兴仁里,从此,上海人开始了弄堂的生活。

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大到就像饭店里大厨子用的桌布一样,五味俱全。从前被

外国人划了许多块,一块做法国租界,一块做英国租界,留下一块做上海老城厢,

远远的靠工厂区的地方,又有许多人住在为在工厂做事的人开辟出来的区域里,那

是从前城市的划分,可在上海人的心里觉得这样区域的划分,好像也划分出了阶级

一样,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彼此怀着不那么友好的态度,彼此不喜欢认同乡,因此

也不怎么来往。这样,上海这地方,有时让人感到像里面还有许多小国家一样,就

像欧洲,人看上去都是一样的人,仔细地看,就看出了德国人的板,法国人的媚,

波兰人的苦,住在上海不同地域的人,也有着不同的脸相。所以,在上海从小到大

住了几十年的人,都不敢说自己是了解上海的,只是了解上海的某一块地方。

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

在全上海的九千多处弄堂,差不多洋溢着比较相同的气息。

那是上海的中层阶级代代生存的地方。他们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有温饱的生

活,可没有大富大贵;有体面,可没有飞黄腾达;经济实用,小心做人,不过分的

,不过分的奢侈,勤勉而满意地支持着自己小康的日子,有进取心,希望自己

一年比一年好,可也识时务,懂得离开空中楼阁。他们定定心心地在经济的空间里

过着自己的日子,可一眼一眼地瞟着可能有的机会,期望更上一层楼。他们不是那

种纯真的人,当然也不太坏。

上海的弄堂总是不会有绝望的情绪的。小小的阳台上晒着家制干菜、刚买来的

黄豆,背阴的北面亭子间窗下,挂着自家用上好的鲜肉腌的咸肉,放了花椒的,上

面还盖了一张油纸,防止下雨,在风里哗哗地响。窗沿上有人用破脸盆种了不怕冷

的宝石花。就是在最的时候,弄堂里的生活还是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像世故老

人,中庸,世故,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不喜欢任何激进,可也并不把自己的意见

强加于人,只是中规中矩地过自己的日子。

晚上,家家的后门开着烧饭,香气扑鼻,人们回到自己的家里来,乡下姑娘样

子的人匆匆进出后门,那是做钟点的保姆最忙的时候。来上海的女孩子,大都很快

地胖起来,因为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吃,和上海女孩子比起来,有一点肿了似的。她

们默默地飞快地在后门的公共厨房里干着活,现在的保姆不像从前在这里出入的保

姆那样喜欢说话,喜欢搬弄是非了。可她们也不那么会伺候上海人,所以,厨房里

精细的事还是主人自己做,切白切肉,调大闸蟹的姜醋蘸料,温绍兴黄酒,然后,

女主人用一张大托盘子,送到自家房间里。

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

因为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

着,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

上海弄堂都是很狭窄的,就像一根鸡肠子,拐过来绕过

去,你不可能开车进去,你要是怕走路,最好能租一辆自行

车,这样在弄堂里穿梭起来就特别顺溜。一般来说,上海弄

堂是家常的平民化的,一扇小木门里住几户,一个小阁楼里

住七八户,女人披头散发在一边刷马桶,阿婆在水池边择鸡

毛菜,男人赤着上身在听越剧,小孩子含着棒棒冰跑来跑去——

—你不要嘲笑这种常见的市井生活,也不要说:这哪里像大

上海气派啊!跟我们乡下小镇差不多。我跟你说,大上海是

内敛的,大上海是见过大场面的,大上海是务实的,这在上

海弄堂里你一眼就能看出来。它一点不张扬,那个平常的单

门独院,说不定就是某个名人故居;那个正在吃泡饭的阿婆,

也说不定就是某位名流的后裔。鲁迅先生住过的上海弄堂,

是一个很平常的小巷子啊。还有故居,怎么看也是不

太起眼。包括一大会址,从外面看也根本看不出宏大气

象来。而大上海像这样名人住过的弄堂不知道有多少。我到

过张爱玲住过的石库门,正是久雨初晴的日子,无数花花绿

绿的衣裳把它掩得密不透风,张爱玲就在这里把市井生活描

写得五光十色。在延安中路一个叫四明村的破旧弄堂,因为

徐志摩和陆小曼住过,就有无数男女来访问,弄得现在的女

主人———一个下岗女工叫苦不迭。在复兴路上,有一个灰

乎乎的弄堂叫“蓝妮弄堂”,一打听才知道,是流落到上海

滩的一个“苗王公主”住过的,公主家道没落,就把它出租

了。蓝妮弄堂幽深神秘,是演绎倾城之恋的最佳场所。今天

的长宁区少年宫,掩在弄堂深处,原是国民党交通部长王伯

群的金屋藏娇之地,后来汪精卫看中了这里的精美和气派住

了进来。愚园路上的马勒公寓也在一条小弄堂里,罗马柱、

骑楼、欧式城堡,算得上豪宅,昔日这里夜夜笙歌美女如云。

今天的新天地是名流影星聚会的地方,许多时尚就在这里发

布,它的前身就是一条小弄堂。要说大上海气派,它的气脉

就一丝一缕地藏在这些小弄堂里,浸*着熏染着一代代上海

人。从小弄堂里走出来的人,往往做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

业,像早年的***,一开始就在一个弄堂里聚会,最终,

它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从张爱玲苏青开始,一直到程乃姗王安忆,上海籍的作

家总爱把笔端对准上海的弄堂,她们觉得要想体察上海最深

层的底蕴,你不可能不走进上海弄堂,那是大上海一个抹不

掉的底色。所以你到上海来旅游,不能光看陆家嘴的摩天大

厦,也要抽空到上海弄堂里看看,陆家嘴是上海的一张脸,

小弄堂是上海的另一张脸。

上海的弄堂最早出现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三十年代成为上海最具标志性的民居。由上百个单元组成的石库门一排排紧密地联体而立,组成一个庞大的房屋群体。石库门建筑的间隙,形成了一条条狭窄阴暗的通道,这种通道便是上海人所谓的“弄堂”。 从骨子里,上海人是更迷恋“旧天地”的,它体现着海派市民文化的一种“根性”。这种夹杂着小布尔乔亚的优雅、讲究情调、阴柔、实惠、世俗的小市民生活文化,曾经是对经济时代高度意识形态化、革命化、粗鄙化最具消解性的力量。然而,面对新世纪之初强势的权力和国际资本的联盟,它似乎失去了抗衡之力,在辉煌亮丽的都市中逐渐沉潜暗淡下去。正像那些曾经是可以被触摸的、令人感动的街道、里弄正在一条条、一片片地失去。

上海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是在1980年代后开始的。当事者回忆,当时的上海问规划院,有多少老的弄堂和街区需要保护,被告知有10个地区、每个地区100万平方米,共1000万平方米,把吓了一跳,问能不能再少点?1000万平方米只相当于上海市区的十分之一。建筑家发问:一个城市保留十分之一的老城,算多吗?目前上海挂牌保护单位达398个,正如学者所说,单从数量上看,再乘以10也不多!

对上海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的保护,留下许多无法挽回的遗憾。著名的人民广场保护区,由国际饭店、华侨饭店、大光明**院、老上海图书馆、中百一店等构成极具特色的近代商业和公共建筑群。然而,这一黄金地段是房地产开发的热点,这些优秀建筑已经被淹没在俗气的高楼大厦之中而失去历史风貌。上海西区的花园住宅区,以低密度的建筑空间环境、幽雅的街道为特色;但在大规模的商业开发中,长乐路、岳阳路等处已经高楼林立,破坏了这些保护区的传统面貌。

所有传统街区的拆迁,老百姓都有这样又爱又怕的矛盾心态,他们既渴望居住条件的改善,又担心原有生活环境的丧失——被迁移至远郊区,处在与社会相对隔离的状态中。许多新建小区,被建设为安寂空旷、严整划一,但见保安巡梭和摄像机探头警惕旋转的“高档社区”。这难道真的是我们理想的生活家园吗?胡同、里弄的生活模式真的不能与现代化住宅兼容吗?现代化社区的建设,应当怎样致力于扩大人的交往和公共生活,从本质上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上海的弄堂的作者介绍

陈丹燕,1958年生于北京。12年在上海上中学,开始写作并开始在《上海少年》上发表少年习作。18年2月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90年发表第一篇成人中篇《寒冬丽日》,开始的写作。1995年《一个女孩》德译本《九生》在瑞士出版,被德国之声选为最佳童书。1996年《九生》获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

八岁起移居上海。广西平乐人,当代女作家。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0年以前的创作以儿童文学和少女题材为主,有《女中学生三部曲》等作品,后开始写作,著有长篇《心动如水》、《纽约日》等。19年出版《独生子女宣言》,1998年出版《上海的风花雪月》,1999年出版 《上海的金枝玉叶》,2000年出版《上海的红颜遗事》。2008年出版《北纬78°》。 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要觉得很遗憾。下午时候,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上就 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入口,门楣上写着什么里,有的在骑楼的下面写 着“1902”,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邻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深 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去的车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整个上海,有超过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绝大多数上海人,是住在各种各样的 弄堂里。 常常在弄堂的出口,开着一家小烟纸店,小得不能让人置信的店面里,千丝万 缕地陈放着各种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针线,本市邮政用的邮票, 各种居家日子里容易突然告缺的东西,应有尽有,人们穿着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 以跑出来买。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 拖鞋,在弄堂里人们是不见怪的。小店里的人,常常很警惕,也很热心,他开着一 个收音机,整天听主持人说话,也希望来个什么人,听他说说,他日日望着小街上 来往的人,弄堂里进出的人,只要有一点点想象力,就能算得上阅人多矣。

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 体面后面的生活。上海人爱面子,走在商店里、饭店里、酒吧里、公园里,个 个看上去丰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样了。 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传出来炖鸡的香气;有阳光的地方, 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 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这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你看 见路上头发如瀑的**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用诗芬在洗 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乓地敲着 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橡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 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子的奸商。

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老太太总是比较沉默,老先生 喜欢有人和他搭话,听他说说从前这里的事情,他最喜欢。

弄堂里总是有一种日常生活的安详实用,还有上海人对它的重视以及喜爱。这 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从十八世纪在外滩附近有了第一条叫“兴仁里”的上海 弄堂,安详实用,不卑不亢,不过分地崇尚新派就在上海人的生活里出现了。

19世纪50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在老城厢起义,上海人开始往租界逃跑, 在租界的外国人为了挣到中国难民的钱,按照伦敦工业区的工人住宅的样子,一栋 栋、一排排造了八百栋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发端,到1872年,玛意巴建起 上海兴仁里,从此,上海人开始了弄堂的生活。

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大到就像饭店里大厨子用的桌布一样,五味俱全。从前被 外国人划了许多块,一块做法国租界,一块做英国租界,留下一块做上海老城厢, 远远的靠工厂区的地方,又有许多人住在为在工厂做事的人开辟出来的区域里,那 是从前城市的划分,可在上海人的心里觉得这样区域的划分,好像也划分出了阶级 一样,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彼此怀着不那么友好的态度,彼此不喜欢认同乡,因此也不怎么来往。这样,上海这地方,有时让人感到像里面还有许多小国家一样,就像欧洲,人看上去都是一样的人,仔细地看,就看出了德国人的板,法国人的媚, 波兰人的苦,住在上海不同地域的人,也有着不同的脸相。所以,在上海从小到大 住了几十年的人,都不敢说自己是了解上海的,只是了解上海的某一块地方。

从早先的难民木屋,到石库门里弄,到后来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样分布 在全上海的九千多处弄堂,差不多洋溢着比较相同的气息。 那是上海的中层阶级代代生存的地方。他们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有温饱的生 活,可没有大富大贵;有体面,可没有飞黄腾达;经济实用,小心做人,不过分的,不过分的奢侈,勤勉而满意地支持着自己小康的日子,有进取心,希望自己一年比一年好,可也识时务,懂得离开空中楼阁。他们定定心心地在经济的空间里 过着自己的日子,可一眼一眼地瞟着可能有的机会,期望更上一层楼。他们不是那种纯真的人,当然也不太坏。

上海的弄堂总是不会有绝望的情绪的。小小的阳台上晒着家制干菜、刚买来的 黄豆,背阴的北面亭子间窗下,挂着自家用上好的鲜肉腌的咸肉,放了花椒的,上 面还盖了一张油纸,防止下雨,在风里哗哗地响。窗沿上有人用破脸盆种了不怕冷 的宝石花。就是在最的时候,弄堂里的生活还是有序地进行着。这里像世故老人,中庸,世故,遵循着市井的道德观,不喜欢任何激进,可也并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只是中规中矩地过自己的日子。

晚上,家家的后门开着烧饭,香气扑鼻,人们回到自己的家里来,乡下姑娘样子的人匆匆进出后门,那是做钟点的保姆最忙的时候。来上海的女孩子,大都很快 地胖起来,因为有更多的东西可以吃,和上海女孩子比起来,有一点肿了似的。她 们默默地飞快地在后门的公共厨房里干着活,现在的保姆不像从前在这里出入的保 姆那样喜欢说话,喜欢搬弄是非了。可她们也不那么会伺候上海人,所以,厨房里精细的事还是主人自己做,切白切肉,调大闸蟹的姜醋蘸料,温绍兴黄酒,然后, 女主人用一张大托盘子,送到自家房间里。

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 因为上海的弄堂是整个上海最真实和开放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实实在在地生活着,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里正穿着的塌跟拖鞋穿出来取信。 《上海的弄堂》(陈丹燕)叙述上海的生活情景,揭示出弄堂生活的“安详”、“实在”,表现出作者陈丹燕对弄堂生活情趣所代表的一种文化赞赏的情感。

第一段(1、2节):突出上海的弄堂很多,又表现出弄堂在上海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3~6节):记叙弄堂里“安详实用”的日常生活。

第三段(7~10节):说明弄堂的形成。

第四段(11~13节):议论弄堂里“中规中矩”的生活。

第五段(14节):揭示弄堂生活的特点。

黄石公园——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

黄石公园——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

黄石公园——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保存最完整最大的温带生态系

黄石国家公园位于美国西部,北洛基山和中洛基山之间的熔岩高原上。海拔2134m~2438m,占地面积约0.9万平方km。

黄石公园于1872年由格兰特签字同意开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持开辟的国家公园。公园内可以看到令人深刻的地热现象,同时还有间歇泉,喷气孔、和温泉。还拥有灰熊、狼、野牛、麋鹿等野生动物。

黄石国家公园自然景观分为五大区,玛默区、罗斯福区、峡谷区、间歇泉区和湖泊区。五个景区各具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地热奇观。景区内共有温泉3000处,间歇泉300处。许多间歇泉喷水高度超过30m。

狮群喷泉由四个喷泉组成,水柱喷出前发出狮吼的声音;蓝宝石喷泉,水色碧蓝,最著名的老忠实泉,因很有规律的喷水而得名,每隔33~93分钟喷发一次,每次喷发持续四五分钟,水柱高40多m,现已喷发至少200年,是世界上著名的间歇泉。

黄石公园总面积的85%都覆盖着森林。绝大部分树木是纽叶松。另外也有冷杉、云杉、龙胆松等其他树种,都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能在各种各样的气候,土壤条件下生长。

黄石公园还是美国最大的野生动物庇护所。灰熊、美洲狮、灰狼、金鹰、麋鹿、美洲大角鹿、野牛、羚羊等两千多种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其中灰狼、吼鹤是濒危物种,灰熊、白头海雕和山猫是受威胁的物种。这里也是全美唯一仍有美洲野牛的地区。是地球上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温带生态系。